2023年“827新政”之后,中國的IPO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這一政策的實施,在短時間內讓原本熾熱的IPO市場迅速降溫,許多原本計劃上市的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上市計劃,甚至有的企業選擇了暫停或者取消上市。
與此同時,券商的投行業務首當其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傳統的IPO業務模式,作為券商投行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如今卻面臨著業務量驟減、收入下滑的困境。然而,在這看似冷清的市場背后,并購重組業務卻悄然崛起,成為了券商投行業務的新熱點。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政策暖風頻吹。
新“國九條”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證監會召開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年中工作會議時強調,更好發揮并購重組的作用。
2月5日,證監會上市司召開座談會。
證監會上市司表示,
近年來證監會持續推動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取消部分行政許可事項,優化重組上市監管要求,推出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
特別是去年以來,在“兩創”板塊試點基礎上全面實行重組注冊制,延長發股類重組財務資料有效期,出臺定向可轉債重組規則,進一步優化重組政策環境。總體看,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產業并購漸成市場主流,一大批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實現提質增效、做優做強。
證監會上市司表示,下一步將科學統籌促發展與強監管、防風險的關系,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支持優秀典型案例落地見效。
一是提高對重組估值的包容性,支持交易雙方在市場化協商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交易作價。
二是堅持分類監管,對采用基于未來收益預期等評估方法的大股東注資型重組要求設置業績承諾,其他類型重組的交易雙方可自主協商是否約定業績承諾。
三是研究對頭部大市值公司重組實施“快速審核”,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高效并購優質資產。進一步優化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
四是支持“兩創”公司并購處于同行業或上下游、與主營業務具有協同效應的優質標的,增強上市公司“硬科技”“三創四新”屬性。
五是支持上市公司(包括非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之間的吸收合并,進一步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同時,繼續堅持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加強監管、防范風險,堅決查處重組交易中的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打擊“殼公司”炒作等亂象。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
其中,第(十五)點提到:
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提升投資價值。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鼓勵上市公司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工具實施并購重組、注入優質資產。引導交易各方在市場化協商基礎上合理確定交易作價。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優化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研究對優質大市值公司重組快速審核。加強對重組上市監管力度,進一步削減“殼”價值。
4月1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
,
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鼓勵引導頭部公司立足主業加大對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加強并購重組監管,強化主業相關性,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
4月19日,證監會制定并發布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
,
優化小額快速審核機制,適當提高輕資產科技型企業重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業綜合運用股份、定向可轉債、現金等各類支付工具實施重組。
4月30日,滬深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規則(2024年4月修訂)》
,
指出完善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擴大創業板/科創板小額快速適用范圍,取消創業板/科創板配套融資“不得用于支付交易對價”的限制。按照融資需求與公司規模相匹配的思路,將創業板/科創板配套融資由“不超過5,000萬元”改為“不超過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0%”。明確“交易方案存在重大無先例、重大輿情等重大復雜情形”的,不適用小額快速審核程序。此外,小額快速交易所審核時限縮減至20個工作日,
明確市場預期。
6月19日,吳清主席在2024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表示
,證監會將加快完善制度規則,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推動形成更多的示范案例,支持上市公司運用各種資本市場工具增強核心競爭力,
特別是要發揮好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橫向、縱向整合協同。鼓勵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重組,支持相關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在支付工具上,鼓勵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多種方式,研究引入股份對價分期支付,為市場各方達成并購交易創造更好條件。
7月29日,證監會召開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年中工作會議
時強調,培育高質量上市公司。引導上市公司加大分紅、回購等力度,督促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更好發揮并購重組的作用。
監管部門加大對并購重組的支持力度對于資本市場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可以讓一些規模稍小、尚達不到目前IPO要求、但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實現證券化;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有助于促進資本市場活躍度。
隨著IPO審核趨緊,今年以來部分擬IPO失利企業逐步轉向并購之路,謀求曲線上市。根據尚普君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多家A股公司宣布收購此前擬IPO企業的控股權。
8月13日,通威股份發布了關于簽訂《增資意向性協議》的公告。根據協議交易計劃,
通威股份擬以增資和協議收購方式收購潤陽股份51%股權,合計交易對價不超過50億元
,若交易順利完成,潤陽股份將成為通威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資料顯示,潤陽股份是一家以高效太陽能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同時涉足工業硅、多晶硅、硅片、組件及光伏電站業務的太陽能企業。
公司曾謀求在創業板上市,2022年獲深交所受理,但在2023年6月注冊生效后未繼續推進上市工作,最終無緣A股。
7月20日,永達股份公告稱,擬以現金方式收購金源裝備51%股份。本次交易尚處于初步籌劃階段,具體交易方案尚未披露。
資料顯示,金源裝備早在2009年就曾申報創業板IPO,并于一年后主動撤回了申報材料。2011年,金源裝備再次申報IPO,又于次年主動撤回;2021年,金源裝備第三次沖擊IPO,但最終于2022年6月終止。
從收購進度來看,目前硅寶科技完成了對嘉好股份的收購、創力集團完成了對申傳電氣收購;登云股份收購速度科技、亞通精工收購興業汽配均以失敗告終;盛航股份收購海昌華正在進行中;通威股份與永達股份則還處于初步意向階段。
通過并購退出也是創投公司的選擇之一。力合科創此前曾在互動平臺上表示,IPO為公司投資孵化項目退出渠道之一,未來公司也將持續拓展企業收并購、股權轉讓等多元化退出渠道。
為幫助讀者了解并購流程,選擇切實穩健的實現途徑。尚普咨詢憑借十余年的并購咨詢服務經驗,從
并購標的選擇、意向協議簽訂、盡職調查、交易結構設計及相關稅費、談判及合同簽署
五方面,詳細開展
并購實務系列培訓
。
